露營的原義是人類發展進程的一種生活方式,最早出現於人類的遊牧狩獵、遷徙流動以及軍事行動中,是生產、生活和軍事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露營的表現載體是“帳篷”,在英文裡,露營一詞(Camping),與現代的休閒露營(Recreational Camping),是有本質區別的。在中國古代,根據帳篷的使用功能,一般稱之為“幕府”、“帷幄”,最常見於軍事活動的野外庇護所,“運籌帷幄之中”的帷幄就是打仗時候指揮官的流動住所。
1910年,美國露營地管理者協會(美國露營協會前身)的成立,標誌著現代露營成為休閒旅遊產業。
隨著汽車的快速發展,露營產業也得以蓬勃推進,到1932年,英國發起成立了「國際露營總會」(FICC)。 1960年代,休閒露營和經營性營地,在美國和歐洲快速崛起,成為城市居民和上流社會追求的時尚休閒方式。到了90年代,這股潮流傳入日本,結合了日本發達的兩小時旅行交通圈優勢,露營成了日本民眾出遊休閒的新潮流。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健行、探險等戶外運動愛好者群在我國出現並不斷增多,露營活動也逐漸為民眾熟悉、了解、接受。根據統計,2014年以前,國內與露營相關的企業僅只有數百家,2014年全國露營營地市場規模只有77.1億元。到2020年,露營相關企業突然井噴成長達9,358家,到2021年,超過2.1萬家,營地市場規模299億元。所以,業界把2020年稱為中國「露營元年」。
時下,露營成了我國休閒旅遊界的一匹正在一路狂奔的黑馬。因為,相較於飯店民宿,營地門檻相對較低,啟動資金不多,限制條件少,容易落地,而且帳篷等設備可以回收,「再起爐灶」。
為此,筆者認為無論是政府的產業主管部門,或是露營營地的開發經營企業,都需要冷靜再思考。
現代露營,與生存無關,是衣食無憂的有閒人群和久居鋼筋水泥森林的都市人,嚮往大自然、重返大自然的一種運動、休閒、度假、交友、聚會活動。
依露營目的不同,現代露營群體,大致可分為:戶外驢行重裝露營,觀星、拍攝等專業性活動露營,以及精緻(野奢)露營三大類群體。
前兩種露營,都是流動性、臨時性的選定露營地點,在純自然的條件下搭建帳篷,具備住宿、工作功能即可,目的是為了解決連續徒步的夜間住宿,或者用來夜觀星空(流星雨等特殊天象)、等候特定時機完成拍攝任務等。這兩類露營,基本上沒有現場消費需求,不涉及露營營地,因此,除了露營裝備有市場價值外,不具備營地產業開發的基本條件。
第三類露營群體,以露營營地為目的地,透過實施露營過程,實現全心融入大自然的體驗目標。他們關注的重點是露營全過程,開著越野車從城市出發,奔赴郊野營地,搭建簡易卻價值不菲的帳篷,以及精緻的桌椅、炊具、餐盤、茶爐、咖啡壺,音箱、馬燈、電影機、花、寵物、毛絨玩具等家居器物,還有烤肉、水果、紅酒等精美食物,在天地之間、曠野之上,暫時地搭建起一個屬於自己的“烏托邦”,在這樣的個人世界中,暢享自我、浪漫與自由。
這是時下的野奢(精緻)露營,也是本文要探討的對象。野奢(精緻)露營最鮮明的特點,是有營地支撐,是典型的現場消費行為。
野奢(精緻)露營的消費者,又分自助露營和拎包入住兩種。自助露營,一般都是具有較強露營願望和露營經驗的「發燒友」等人群,他們自備全套露營裝備,只需要營地提供水電衛浴等公共配套設施。拎包入住,一般都是體驗露營的新人,需要營地提供完整的住宿、用餐、娛樂等露營設施,如同入住飯店一樣簡捷方便。
露營者在實現完全置身野外,追求融入大自然的目的同時,究其實質,也是一種消費行為。作為旅遊消費活動,自然離不開「吃住行」三大基本要素。
毫無疑問,住的問題是露營的核心要義。自助露營的裝備,有許多開發企業在不斷研發,住的舒適性越來越好;營地野奢帳篷,也不斷更新換代,從材質到功能設計,變化很快。消費者對帳篷住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解決床品舒適,衛浴齊備,還要考慮一年四季的製冷和取暖功能,空間大小,採光透風,觀景角度,以及物件擺設的品味等等。概括地說,希望帳篷內是五星級飯店,帳篷外是原始野外。
露營營地的用餐,原則上是輕餐飲,當然也不排除有條件的營地建造中高檔餐廳。輕餐飲的好處是,方便露營者自助完成。親手烹調,原本就是露營的主要內容之一。因為野奢(精緻)露營需要攜帶大量物品,所以對於營地交通要求是露營者的自駕車輛能夠直達,免除接駁、人工搬運之苦。有的自助營地,露營者的自駕車輛本身就是他們搭建曠野「新家」的重要構件。
基於前面對野奢(精緻)露營的團體區隔以及不同的消費心理分析,營地為了滿足這些條件,對於選址就要堅持三大原則:
第一,空間原則。
2小時車程的城市郊野、濱海,是露營營地的合理空間距離。露營消費一般以兩個半天+一夜的行程為多,消費族群以城市居民為主,需要長途跋涉的露營相對比較少見。以上海、杭州都會圈為例,莫干山、臨安和安吉等山區,是營地相對集中的地區。
第二,景觀原則。
露營者,一般都喜歡傍晚有日落晚霞,夜裡能觀星空,早起看日出雲海,或是有濱海、瀕湖、森林、草原、沙漠等特色景觀。作為營地資源豐富的杭州臨安區,天目山和清涼峰兩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有不少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峰,著名的清涼峰之巔、仙人頂、太子尖、天池等地,以及大明山的牽牛崗、龍門祕境的草山崗都是江浙滬露營界知名度很高的優質營地。
第三,安全原則。
露營營地,都是遠離城市集鎮、人跡稀少的地方。因此就要在確保露營者安全的前提下選址營地,一方面,容易發生地質災害、有危險性動植物的地方,都不適合做營地;另一方面,在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地、軍事保護地等,也不適合選址做營地。從接待場所「過夜」經營資格的進入,單純的帳篷營地更無法通過審核。
因此,以臨安區為例,達到海拔一千米以上、具備特色景觀資源,透過安全評估和「過夜」經營資格准入的,目前也只有龍門祕境的草山崗和大明山的森鄰營地。
露營營地的建設要規劃設計先行、基礎配套為重、帳篷本色不變、適合更新迭代、滿足不同消費。
由於營地建設,不同於普通的景觀建設和鄉村酒店建設,對原始地形影響較小,固定建築物比較少。因此,有些投資開發商,往往忽略營建前期的規劃設計。營地的景觀設計、燈光設計等環節,都十分重要。
營地提供的公共服務能力,是衡量營地品質的重要標準之一。營地道路、供水供電、衛浴設施、室內大廳、停車充電、商品供應等基礎配套,應優先設計、重點建設,確保營地提供公共服務功能。
營地的主體是帳篷,帳篷屬於臨時性搭建物,對自然生態影響處於最小狀態,不能把營地建造成為鄉村旅館。
隨著帳篷材料的發展,搭建技術的不斷進步,露營設備更新迭代勢必越來越快。因此營地建設,就要考慮款式新舊並存、不同消費需求,切忌千篇一律,避免規格單一。
露營營地由於承載量有限、消費鏈較短,很難獨立運作。而且露營屬於體驗型消費,復購率不高;休閒露營的群體以家庭為主,喜歡追新獵奇,經常變換營地,很難成為同一營地的忠實粉絲。所以,在營地的運作中,要充分發揮「露營+」的作用,例如:露營+景區、露營+運動、露營+農旅、露營+研發、露營+康養、露營+團建、--- -等等,還可以組成營地聯盟、連鎖經營,只有做足結合文章,露營營地才能發揮倍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