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德,最早是從孟浩然的詩中,有了初步印象:曠野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就覺得那一定是水系豐富的地方。等我登上梅城古鎮的城樓,看著從我面前流過的新安江水,頓時對一千多年前詩人所看到的一切,有了更多了解。
梅城古鎮,有人稱作是“江南大理”,是嚴州府城的雅稱,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
下著小雨,遠山近水,更增添了縹緲的美感。恢弘華麗的樂曲聲中,知府大人帶領眾人迎賓,引得遊客紛紛駐足欣賞。
獨特的山水環境孕育了獨特的建德文化,在飲食、婚嫁、方言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風格與特色,飲食也不同於普通浙菜,並獨創了許多只有建德本地才有的特色小吃,嚴州麻餈就是其中之一。
能看到師傅在現場捶製麻餈:先把糯米蒸成飯,再放在石臼裡,加水,用木槌捶打並不斷翻動,直到看不出米粒的形狀,再製作成麻餈。
小店門面不大,資歷卻著實不短,很多當地人都會來買幾隻帶回去,因此經常要排隊才能買到。
包麻餈的阿姨手不停,幾秒的功夫,就能做好一隻麻餈。
白胖胖的麻餈們,有豆沙餡的,也有黑芝麻餡的,滾著黃豆粉,散發著香甜的氣息,看起來就十分誘人。一口下去,又香又糯,真的很好吃。
造訪一座城,除了欣賞那些頗具底蘊的風光景緻,品嚐當地特色美食,也是了解這個城市很重要的一環。
嚴州府.狀元樓,就在古鎮裡,從上世紀70年代建成以來,就是當地地標性的存在,它也是建德市唯一 一家省級非遺酒店,資歷之老,可見一斑。
九姓魚頭王,是建德最具特色的傳統菜餚,選用新安江中六斤左右鳙魚的魚頭,魚肉用木槌敲打後,細膩嫩滑,調味料中加入秘製土醬,咕嚕咕嚕滾開的魚湯,帶一點點辣,喝一口,鮮掉眉毛!
七品香芋羹看似平淡無奇,但是居然暗藏油渣,芋艿粉糯,油渣香脆,瞬間想到童年時的豬油渣拌飯。
小時候生活還沒有現在富足,媽媽會熬豬油,炸好的油渣,撒上一點點鹽,放在密封的罐子裡。有時候嘴饞了,就會偷偷拈一粒吃,是無法形容的美味。
如今吃到,太治癒了。
傳說孫權的母親吳國太為建德梅城人士。有次孫權回家探親,吳國太將豬蹄子與自家磨製的豆腐燉成一道菜。後來人們紛紛效仿,火腿吃完後,蹄子留下來,待遠方的遊子回來,便取之燉一鍋豆腐。
臘豬蹄的鹹味被中和,豆腐卻吸取了鹹肉的鮮香,各自的味道,都恰到好處。
南宋寧宗皇后楊桂枝回家鄉嚴州省親,家裡人特地做了一道楊皇后從小就喜歡吃的魚。之後建德百姓親切地稱此魚為“桂枝魚”,因“桂枝”與“棍子” 方言音相近,慢慢地,“桂枝魚”就叫成了“棍子魚”。
新安江流域的長寧溪,盛產棍子魚,其型細長,只有一條主刺,吃起來一點也不麻煩。製作時將魚先用滾煎成金黃酥脆,再加入辣醬等佐料紅燒,鮮香微辣,餘韻無窮。
臘味燒豆瓣,這是春天的時令小菜,像牆角的花,像一首小令,雖然清淡,卻活潑動人。過了這個季節,即使能吃到,也不是這個味道了。
雪菜炒地衣,要感謝這幾天纏綿的春雨,才能吃到來自大地的饋贈。
九姓饅頭,帶一點點甜味,鬆軟可口,連吃兩隻,連飯也不用添了。
大家可能會奇怪,魚頭和饅頭,為什麼要叫九姓魚頭,九姓饅頭?
這又是一個故事。
傳說陳友諒和朱元璋爭天下失敗,他的九姓部屬被流放至嚴州一帶,只能捕魚為生,不許科舉,不准與岸上居民通婚,只有在賣魚和交魚稅的時候才能上岸。三都鎮的九姓漁村,就是他們當年聚居的地方。
村前的池塘里,鸕鶿靜靜地停在竹筏上,一派安詳。
蘭江,新安江,富春江在村前交匯,遠山黛青,微雨後的翠色煙嵐在山間飄拂,讓人不由想起陸遊的《鵲橋仙》: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潮生理棹,潮平繫纜,潮落浩歌歸去…
江南祕境,莫過於此。
如果流連這裡的美景,想小住一晚的話,可以選擇附近的夕下.青野民宿,兩地步行只需要十分鐘左右。
無邊際泳池,看得見富春江的房間,整體風格簡潔舒適,風格尤其適合年輕人。
盛夏的時候,趴在泳池裡,看夕照青山,一定是件很愜意的事。
這是高品質民宿,有舒適溫馨的公共空間,可以看書,喝茶,聊天,聽音樂。
拉開窗簾,躺在床上就能看到富春江。忙碌的工作之餘,找個週末,來這裡小住一兩天,放空下自己,是不錯的選擇。
可以踩一輛單車,沿著江邊騎行,清澈的江水,翩翩飛過的白鷺,碧綠的濕地,遠山近水,如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這樣的建德,你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