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上午,我來到了西湖邊的雷峰塔。雷峰塔位於杭州西湖風景區南岸夕照山之上,與淨慈寺遙望相對,是西湖的標誌性景點,原名皇妃塔,又名西關磚塔,古人稱之為 “黃妃塔”,但民間均呼之為雷峰塔,因白娘子與許仙的神話傳說而名揚海內外。雷峰塔是吳越國王錢俶為供奉「佛螺髻發」舍利、祈求國泰民安而建,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整座塔身金碧輝煌,特別是黃昏時與落日相映生輝的景緻,被命名為“雷峰夕照”,南宋以後,“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遊賞最受青睞的名勝之一。歷代屢加重修,現在的建築是以原雷峰塔為原型設計,重建於2002年,是\"西湖十景「之一,中國九大名塔之一,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
新的雷峰塔建在遺址之上,恢復了舊塔被燒毀之前的平面八角形體仿唐宋樓閣式塔結構,完全採用了南宋初年重修時的風格、設計和大小建造,同時也兼具遺址文物保護罩的功能。雷峰塔原塔共七層,新塔由上至下分別為:塔剎、天宮、五層、四層、三層、二層、暗層、底層、台基二層、台基底層,外飾漢白玉石欄桿。總高71.679米,其中台基高9.7米,塔身高45.809米,塔剎高16.1公尺。總建築面積為6089平方米,其中基佔地面積達3133平方米,塔身建築面積2956平方米。體量上,新塔台基對徑為60米,邊長為23.34米,週長為186.72米;副階對徑為35.25米,邊長為13.43米,週長為107.41米;塔身對徑為28米,邊長為11米,週長為88米。
「雷峰塔」匾額由啟功題寫。楹聯由王翼奇撰,朱關田書:「湖天湧七層佛國浮圖,傑構上摩空,允宜鑑古觀今,擊節吟百杵疏鐘、千年夕照;吳越留兩浙人文勝跡,鴻猷逢入世,正好憑高眺遠,披襟攬一輪海日、萬丈江濤。可供遊客登塔賞景。雷峰新塔各層屋頂都覆蓋銅瓦,每個轉角處設銅鬥拱,飛簷翼有下懸掛銅製的風鐸,風姿優美,古色古韻。用於裝飾的塔剎、塔頂採用貼金工藝,外形具有唐宋時期江南古建築的典型風格,遠處望去,金碧輝煌。塔內設電梯、步行梯,副階內底層下方是雷峰塔遺址,設有遺址玻璃防護罩。
「皇妃塔」由現代書法家沈鵬題寫。楹聯由吳戰壘撰,郭仲選書:「毀以火、毀以兵,幾許滄桑,都付與荒煙落照;謀於朝、謀於野,十方歡喜,共生成寶界浮圖。」元朝年間,雷峰塔之景已聲名遠播。元人尹廷高有《雷峰夕照》詩雲:「煙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圖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尺,孤峰猶帶夕陽紅。」明嘉靖年間(1522-1566) ,倭寇犯杭,疑塔中有伏兵,縱火焚燒雷峰塔,災後古塔僅剩磚砌塔身,通體赤紅,一派蒼涼、凝重風貌。明末杭州名士聞啟祥曾將其與湖對岸的保俶塔合在一起加以評說:“湖上兩浮屠,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此說一出世人稱是。
走進新塔底層,可以看到遺址的模樣,為切實保護好地下珍貴遺址,充分展示雷峰古塔的獨特風采,對古塔遺址實行玻璃天棚覆蓋,使古塔重生新塔,新塔彰顯古塔,創下了中國古塔遺址原地保護的全國第一。 專為保護遺址而建的保護罩呈八角形,建築面積3133平方米,外飾漢白玉欄桿。保護罩分上下兩層,將雷峰塔遺址完整保護。雷峰塔遺址和地宮的發掘,使今人對於五代時典型的平面八邊形樓閣式套筒塔的形制及構建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清朝前期,雷峰塔以裸露磚砌塔身呈現的殘缺美以及與《白蛇傳》神話傳說的密切關係,成為西湖十景中為人津津樂道的名勝,連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前來遊覽和品題,「雷峰夕照」名播遐邇。如清雍正年間成書的《西湖志》這樣讚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巋然獨存,磚皆赤色,藤蘿牽引,蒼翠可愛,日光西照,亭台金碧,與山光倒映,如金鏡初開,火珠將附。
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民間盛傳雷峰塔磚具有「辟邪」、「宜男」、「利蠶」的特異功能,因而屢屢遭到盜挖。 1924年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磚塔身終於轟然坍塌,部分塔磚中秘藏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經卷面世,「雷峰夕照」勝景卻從此名存實亡。此後近80年,遺址僅剩殘垣斷瓦,逐漸荒寂。 2000年3月,為配合雷峰塔重建,考古人員將遺址發掘。清理後的雷峰塔遺址顯露出底層局部的殘垣斷壁和塔基,可以清楚地看到塔山、廊道、倚柱、磚刻文字以及完整的塔基平面佈局。
2001年3月11日雷峰塔地宮開始發掘,雷峰塔下的千年地宮的洞口就位於塔心部位,距塔首層地面2.6米,洞口四周都是高達數米的塔身殘體。地宮口用一塊方型石板密封,石板上則壓著一塊據稱重達750公斤的巨石。雷峰塔地宮體積不大,長約0.5米、寬約0.5米,深約一米的磚砌小室,其中出土了鎏金蓮座青銅蟋龍佛像、銅鏡、玉供養人等精美文物。在地宮正中的鐵函中珍藏著供奉佛螺髫發的鎏金銀舍利塔。
發掘後發現,地宮內放入了大量的供奉品,包括蓮花座青銅佛像和可能裝有佛螺髻發的鐵函在內的60件珍貴文物和數千枚「開元通寶」古錢幣。其中,鐵質舍利函高度有50厘米,重達100多公斤。神秘鐵函內的鎏金塔是一座精美的四角金塗塔,鎏金銀質,塔高35厘米,底座為方形,邊長為12.6 厘米,塔上有水銹,在塔的四面飾有佛祖故事題材的淺浮雕。透過塔四周的鏤空部分可以看到塔內藏有佛螺髻髮的金色容器。塔的下方是一個鎏金的銀盒,盒蓋上飾有繁縹纖細的雙鳳纏牡丹紋樣,四周等距分佈著「千秋萬歲」四個楷字。銀盒旁邊繞著一條皮腰帶,上面還鑲嵌有12件十分精美的銀質飾品。
發現磚孔內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吳越國王錢弘俶施印的《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簧印陀羅尼經》經卷,經卷用川棉紙或竹紙精印,是研究早期雕版印刷的珍貴資料。這一千年經卷也是見證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雕版印刷術的珍貴實物,在中國雕版印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磚孔內發現經卷開頭寫著「天下兵馬大元帥吳越王錢弘俶造。此經八萬四千卷,舍入西關磚塔,永充供奉,乙亥八月。」查乙亥年是錢弘俶吳越八年、北宋開寶八年(975年),也就是吳越國的最後一年,證明了這座塔修成的年代也見證千年信仰傳承,被視為是一件具有重大文物價值的中國佛教文化瑰寶。
雷峰塔一樓走廊展示的十六羅漢影像,及有關雷峰塔的歷史文化。十八羅漢是:賓度羅跋羅墮閣尊者、迦諾迦代蹉尊者、賓頭廬羅墮誓尊者或賓度羅跋囉惰阇、難提密多羅慶友尊者、諾距羅(靜坐羅漢)尊者、跋陀羅,(過江羅漢) 尊者、迦理迦,(騎象羅漢)尊者、伐闍羅弗多羅(笑獅羅漢)尊者、戍博迦尊者、半託迦尊者、羅怙羅尊者、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託迦尊者、等等。
雷峰塔一樓走廊也展示有出土《大方廣佛華嚴經》石刻、出土《金剛般諾波羅蜜經》、出土文物鎏金龍蓮底座銅佛像、出土玉童子、有字無孔銘文磚、 有孔無字藏經磚、純銀阿育王塔等。雷峰塔初建時為十三層,結構為磚石內心,外建木構樓廊,內壁嵌有刻著《華嚴經》條石,塔下供奉金銅十六羅漢像。在中國造塔歷史上是一座藝術精品,它是首創八角形平面,又是樓閣式塔型的一座名塔。尺度雄偉,比例適當,構造傑出,但又柔和絢麗,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雷峰塔第二層內展示了銅版線刻壁畫“吳越造塔圖”,壁畫的場景內容,主要是根據錢弘俶《雷峰塔華嚴經刻石跋記》為史料依據併加以演繹和構思,濃縮成八個畫面,分別是:發願造塔、雕印藏經、巧製經磚、精鑄寶塔、眾志成塔、地宮藏珍、塔起南屏、太平興國。講述了吳越國王錢俶自得到佛螺髻發舍利子之後,為了祈禱國泰民安,開始籌錢建造雷峰塔的故事,有建造雷峰塔的場面和錢俶即啟程赴開封納土獻地,一代君王北上,將自己抵押給了敵國,換來吳越國以完璧之身改朝換代,避免了玉碎瓦全的悲劇,百姓也沒有受徵戰之苦的場面。
雷峰塔三層共有四塊詩刻陳列,每塊詩刻各有三首詩詞,共12首,是從歷代讚美雷峰塔和雷峰夕照的詩詞作品中精選出的名篇佳作,配有風光和人物插圖雕刻而成。有清代厲鷂《雷峰夕照 清江引語》、清朝夏敘典《雷峰夕照 金浮圖》、清代俞樾《買湖虞美人》、宋代林逋《中峰》、明朝瞿佑《晴陞美人》、宋代林逋《中峰》、明朝瞿佑《晴陝佑》、元代尹廷高《雷峰夕照》 、宋代張矩《雷峰夕照·應天長》、宋朝周密《雷峰夕照》、明朝王瀛《雷峰夕照》、明朝李流芳《小築看荷花偶成》、明朝吳偉業《過南訪問無生上人》、 茅盾《西湖 沁園春》、元代凌雲翰《南屏雪鐘》、乾隆題《雷峰夕照詩》、宋代陳允平《掃花遊·雷峰夕照》、清代郭蕙《憶江南·西湖》、清朝張易《雷峰夕照 步步嬌》、明朝馬洪《雷峰夕照南鄉子》、明朝莫番《雷峰夕照 蝶戀花》、清朝徐士俊《西湖竹枝詞》、元代錢惟善《十一月初二日與袁鵬舉錢良貴同登雷峰塔訪魯山文公講主》詩。
雷峰塔四層內部有依西湖十景每個景觀所在的具體方位,在對應的部位採用甌塑陳設景觀的畫面,總稱為西湖新貌。有《六和聽濤》、《平湖秋月》、《寶石流霞》、《吳山天風》、《蘇堤春曉》,等等。自古有諺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人間天堂之一的杭州,其靈魂就在西湖。西湖周圍三十里,山明水秀,歷代人文薈萃,風月無邊。西湖十景千載流傳,成為西湖景色的代表,而雷峰夕照就是十景中較富傳奇色彩的一個。
終於登上了雷峰塔的第五層,有運用精湛貼金藝術製成的金色穹頂,穹頂中心是一朵碩大的蓮花,它像徵著聖潔,表達對普世和平的願望。杭州佛教,自東晉,由西印度僧侶慧理來杭弘法,興於五代,盛於南宋。眾多佛寺成為皇親國戚、後妃內侍、官僚顯貴的香火院、功德院,一面新建大小寺宇、梵宮佛剎,隨處皆是,寺廟聚增至四百八十所,杭州佛教進入全盛時期。元代佛教中心轉移浙西。杭州的淨慈寺:雷峰塔對面,是西湖歷史上四大古剎之一,中國著名寺院之一。因為寺內鐘聲宏亮,「南屏晚鐘」成為\"西湖十景」之一。
五層牆壁上有2002個塔龕,寓意著雷峰新塔是在2002年重建落成的。每個龕內安放著一個小金塗塔,是根據地宮出土的鎮塔之寶純銀阿育王塔仿製的。穹頂和樑上均為銅質金或貼金。穹頂設有天宮,藏雷峰塔重修記、新塔模型等,以求傳諸後世。頂樓的四周都是關於佛教故事的雕塑,有白象入胎、佛母受孕、佛祖降生、預言家預言他將成為偉大的國王或者覺悟成佛、佛祖幼年在閻浮樹下自行進入初禪、釋迦牟尼說法圖、佛祖涅槃
來到了雷峰塔的頂層,西湖周邊的景色一覽無遺,雷峰塔東面是柳浪聞鶯,遠方隱約可見是吳山上的城隍閣、三潭印月島、長長的蘇堤、淨慈寺、玉皇山。在古代,西湖只是淺海峽角間的一個小小海灣,由於錢塘江泥沙的淤積,後來才內塞為湖。至唐,已經出落得清麗多姿,天下知聞。白居易和蘇遼兩位名人出任杭州的地方官,不僅疏浚築堤,美化了西湖,也大大增加了西湖的文化底蘊。之後,南宋定都杭州,使西湖景觀大幅發展,「蘇堤春曉」、「柳浪聞鶯」、「南屏晚鐘」等「西湖十景」漸漸成形,雷峰夕照就是昔日西湖的代表性景觀。
雷峰塔二樓下面的暗層,暗層全無門窗,描繪有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故事《白蛇傳》傳說被分成八大塊東陽木雕的形式,採用圓雕、半圓雕、高浮雕、深浮雕、淺浮雕五種雕刻技法結合的「疊雕」形式,加強了對白蛇傳故事情節的敘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畫,有盛會思凡、端午顯形、雨中藉傘、崑崙盜草、水漫金山、斷橋相會、囚禁塔內、破塔團圓,此雕刻畫面每幅長7.7米,高1.4米。
《白蛇傳》的傳說,由來已久,清代,白蛇傳故事在流傳中出現了新內容,大致如下: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禧年修練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雷峰夕照」之美的發現者是「梅妻鶴子」的北宋詩人林逋,他在《中峰詩》中說「中峰一徑分,盤折上幽雲,夕照前村見,秋濤隔嶺聞」。有人考證,中峰又稱回峰,回峰之回字舊作雷,後人以形致誤,錯作雷峰。毛希齡《西河詩話》說:「南屏山前回峰,以山勢回抱得名。宋有道士徐立之築室塔旁,世稱回峰先生。」據說,每當夕陽西墜,於湖中,特別是長橋一帶逆光觀賞,但見山峰肅穆,塔影橫空,景象壯觀。
山頂是“夕照亭”,亭高四十五米,是康熙當年題額的御書亭和御碑亭所在。禦碑的保護性建築禦碑亭為清代風格的混凝土重簷八角攢尖頂亭。 「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說的是雷峰塔在夕陽的照射下,晚霞鍍塔,佛光普照,塔與落日相映生輝的景緻。亭名是著名書法家陳振濂題寫的,楹聯是:「風月最相宜,我欲弄舟,劃開秋水千重碧;桑榆猶末晚,誰同登塔,擷取夕陽一片紅。」上聯寫西湖秋景,下聯字書雷峰夕照。題刻「雷峰夕照」景名的御碑是該題名景觀的重要歷史物證之一,原碑有兩座,分別為清代康熙帝、乾隆帝於1699年和1751年巡遊西湖、品題“西湖十景」、禦書「雷峰西照」及「雷峰夕照」景名而立。現碑為2002年依原尺度、原刻本、原字跡摹刻重立。禦碑的背面是乾隆題寫的詩:「峰峰夕照都奇絕,十景惟斯舊擅名。所惜堵波登未得,付他高矗晚霞橫。」
現在的雷峰塔是一座集現代科技的建築,內部現代旅遊功能完善,空間寬敞舒適。塔內中央部位設置升降式電梯,內設觀光電梯四台,室外手扶梯二台。配置了景觀泛光照明、背景音樂、視屏播放、電腦成像等現代化管理設施系統。佇立雷峰塔頂,北眺西湖灩瀲湖光,碧波粼粼,堤島柳岸相連,花團錦簇,亭台樓閣錯落有致,與西湖對岸寶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東望杭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街市繁華,湖濱路綠樹掩映,尤如一條綠色的彩綢繞湖岸舒展。南視南屏層巒秀色,城隍閣巍峨壯麗,淨慈寺殿樓相依,鐘聲梵音,情韻悠悠。每當落日熔金,餘霞散綺,正見塔影橫空,孤峰染紫,薈萃西子無邊風月,鋪陳錢塘自古繁華。西覽花港繁花似錦,蘇堤垂柳依依,湖中三島若隱若現,陶醉迷人。雷峰塔之周圍的夕照亭、匯文軒、妙音台、藕香居、如意苑、親緣閣等臺榭亭館,參差錯落。尤其是藕香居,楊柳低垂,藕香居旁的小湖中央的「白蛇娘、許仙和兒子回家了」雕像群更添雷峰塔之神韻,大大擴展了杭州西湖風景的人文內涵。遊人至此,述古詠今,盡得佳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