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地點:杭州龍井村
要說起中國十大名茶,最早起源於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那時評選出來的十大名茶分別是碧螺春、信陽毛尖、西湖龍井、君山銀針、黃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門紅茶、都勻毛尖、六安瓜片、安溪鐵觀音。後來,1959年中國十大名茶評比,把南京雨花茶、廬山雲霧茶列入十大名茶,西湖龍井和都勻毛尖都落選了,讓很多龍井茶的粉絲為之意難平。好在後來1999年《解放日報》、2001年美聯社和《紐約日報》、2002年《香港文匯報》的評選中,把西湖龍井重新列入十大名茶之列,《香港文匯報》甚至把龍井列為中國十大名茶之首。
西湖龍井素以色翠、形美、香鬱、味醇著稱,它的香氣並不像碧螺春那樣濃烈到“香煞人”,而是“淡而遠”“香而清”,這種香氣很符合中國古代文人所提倡的君子香。
龍井茶區分佈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嶺上,傍湖依山、氣候溫和,常年雲霧繚繞,加上土壤疏鬆,土質肥沃,茶樹自然能長得根深葉茂。西湖龍井以獅、龍、虎、梅的級別,以獅峰龍井為茶中極品,九溪十八澗的源頭龍井村和梅嶺村就是獅峰龍井的兩大產區。不過一般遊客都去龍井村問茶,聽村名就知道龍井的原始產區在哪裡了!更何況,龍井問茶,問的還不只是茶葉,還有豐厚的茶文化。
龍井村位於西湖西南方的風篁嶺山,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杭州早在唐朝就產茶,到了宋代上豚寺住持辯才法師退居獅峰山老龍井,在這裡開山種茶,龍井茶因而得名。
龍井問茶是新西湖十景之一,這是龍井村的比較特有的文化。這裡的居民都是茶農,他們家家戶戶都會賣龍井茶,拿出杯子給你沖泡,還會介紹關於龍井茶的文化。我頭一次跟著父親來龍井問茶的時候,恰逢春天,走進村子就嗅到一陣茶香,時見一口大鍋,有村民正在炒茶。而進去問茶的人家,拿出了好幾種茶,第一杯品的是陳茶,最後一杯品的是明前茶。這茶香,一下子把我給迷住了,最後我們買的就是明前龍井,這也是龍井中最貴的一種。不過,這價格也是值得的,後遺症就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獨獨鍾情於獅峰龍井而不能自拔。隨著年紀漸長,倒沒有那麼執著了,什麼茶都能喝,只是對龍井稍稍有所偏愛而已。當年的村居只是很平常的江南民居,如今問茶的地方已經改成了古色古香的兩層樓建築。雖然還是農家小院,但看著真是新氣象。
老龍井舊名龍泓,又稱龍泉。其得名大約在三國東吳時期,據說當年葛洪在這裡煉過丹。龍井屬於岩溶裂隙泉,水源豐富、常年不枯,水中礦物質含量豐富,與虎跑泉、玉泉並稱西湖三大名泉。再加上郭婆井、吳山大井,就是杭州五大「聖水」。泉壁有三個摩崖石刻大字“老龍井”,據說出自蘇東坡的手筆。
龍井東北方向有一塊神運石,高約六尺,狀若遊龍,是明正統年間掏井的時候挖出來的,上面有兩個字“神運”,因而得名。過聽泉亭可以繼續上山,翠峰閣也是龍井八景之一,是一座小閣樓。
山坡下有御茶園,十八棵御茶樹就是茶中極品。當年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到龍井茶區巡幸茶事,第三次到杭州的時候巡視老龍井,在胡公廟前親手採摘了十八棵茶樹品茗,遂封為貢茶。就因為皇帝龍心大悅,這十八棵御茶樹便身價倍增。古時候這些茶平頭百姓是喝不到的,就連茶農自己都不敢喝,採下的新茶是要敬獻給皇帝的。不過根據當地人說,現在我們看到的御茶樹是後來新栽的,原來的十八棵早已經被毀了。
從十八棵御茶樹到獅峰湖有一條登山的小路,被稱為乾隆禦道,估計是當時為了接待皇帝巡視茶園的時候修建的,旁邊有拴馬石。不過禦道看著挺新的,大概當年連樹帶路都被毀了,這條禦道看著也像是新修的。
方圓庵其實就是山裡的一間小屋,屋頂的形狀像一個圓蓋,而屋子是方方正正的,因此而得名。現在的庵裡供應茶水和午餐,也是個經營場所。
過風簍亭,就是乾隆與茶文化陳列室,介紹的是乾隆與龍井的不解之緣。不遠處有滌心沼,是一條山間小澗,如果不是在龍井村,又被乾隆禦筆題名,估計不會有誰會關注它。
過溪亭又稱二老亭,正反兩塊匾額題寫了兩個亭名,說到這個還有個典故。宋元佑五年,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作知州,前往龍井拜訪辯才禪師,兩人相見恨晚,相聚甚歡。東坡告辭的時候,辯才禪師就送他出來,一路走一路吟詩論道,不知不覺過了虎溪橋。當年辯方曾立下清規“山門送客,最遠不止虎溪”,結果為了蘇東坡打破了規矩。而蘇東坡則吟詩一首:“送我還過溪,溪水當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遊”,因此改橋名過溪橋,也稱二老橋。亭子是後人建的,也沿用了兩個名稱。
龍井八詠詩碑廊是一組題刻,乾隆四遊龍井,禦批龍井八景,並留下了三十二首禦詩,每一次都要把八景挨個詠一遍,可見乾隆是多麼喜歡這裡了。